0%

《聆听音乐》

作者: [美] 克雷格·莱特(Craig Wright)
译者: 余志刚 / 李秀军
页数: 447

《聆听音乐(第5版)》主要结构分三部分,音乐元素、音乐史和美国通俗音乐。在讨论任何音乐概念的同时都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并有一目了然的图表作必要辅助。存在于每一章节中的“聆听指南”和“聆听训练”两个部分是本书最具特色的精华。分成41个短小的章节,便于学生阅读、学习和消化。在这个过程中,爵士乐现在占了两章,摇滚和叮盘巷各占一章。此外,开始的新部分预习每个历史时期,并把各时期的音乐和历史事件为学生做成了插图丰富的年表。在每个部分的结尾,你可以看到一个“音乐风格列表”,回顾每个时期的风格内部的音乐要素,并列举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和主要体裁。《聆听音乐(第5版)》所有的列表都在第七章的结尾给予预告,在那里风格的概念被引入了。

目录 音乐的要素 第1章 聆听音乐 第2章 节奏 第3章 旋律 第4章 和声 第5章 力度和色彩 第6章 音乐的织体和形式 第7章 音乐风格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476-1600 第8章 中世纪音乐 第9章 文艺复兴音乐 巴洛克时期,1600-1750 第10章 巴洛克艺术和音乐导论 第II章巴洛克早期的声乐 第12章 巴洛克中期的器乐 第13章 晚期巴洛克:巴赫 第14章 晚期巴洛克:亨德尔 古典主义时期,1750-1820 第15章 古典主义风格 第16章 古典主义作曲家:海顿与莫扎特 第17章 古典主义的曲式:三部曲式和奏鸣曲一陕板 第18章 古典主义曲式:主题与变奏,回旋曲式 第19章 古典主义体裁:器乐 第20章 古典主义体裁:声乐 第21章 贝多芬:通往浪漫主义的桥梁 浪漫主义,1820-1900 第22章 浪漫主义导论 第23章 早期浪漫主义音乐:艺术歌曲 第24章 早期浪漫主义音乐:标题音乐 第25章 早期浪漫主义音乐:钢琴音乐 第26章 浪漫主义歌剧:意大利 第27章 浪漫主义歌剧:德国 第28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歌剧 第29章 音乐和民族主义 第30章 晚期浪漫主义的管弦乐 现代和后现代艺术音乐1880年至今 第31章 印象主义音乐 第32章 异国情调 第33章 音乐和艺术中的现代主义 第34章 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 第35章 俄国和东欧的现代派 第36章 三个美国人的声音 第37章 后现代主义音乐 美国流行音乐 第38章 布鲁斯与早期爵士乐 第39章 战后爵士乐 第40章 叮盘巷和百老汇音乐剧 第41章 摇滚乐:叛逆的音乐

《怎样欣赏音乐》

作者: [美] 艾伦·科普兰
原作名: What to listen for in music
译者: 丁少良 / 叶琼芳 [校]
页数: 196

本书通过分析音乐的各种要素和结构, 深入浅出地叙述了有关音乐欣赏的一切必要知识,某些篇章内容超过了单纯音乐欣赏的范围, 而具有学理性探讨价值,不仅对音乐爱好者,就是对大多数专业音乐工作者也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初版于1939年,后被译作多种文字。中译本是根据1957年美国Mcgraw-Hill公司的在版本翻译。

《乐理自学指南》

作者: (美)布林霍尔
页数: 93

《乐理自学指南》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内容包括:谱表、线、间、高音谱表、高音谱表的线、高音谱表的间、比纵线、音名测验、纸音谱表、低音谱表线、低音谱表的音、大谱表、练习谱号和弧线、加线、复习大谱表、音符和休止符、复习音高、复习相关联的音符和休止符的时值、大调音阶和调号一升号调、大调音阶和调号一降号调等。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作者: [美]保罗•亨利•朗
译者: 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等
页数: 1040 / 20章

超越时空的音乐通史
60年来在世界各地不断再版的音乐史典籍
才、学、识兼备的大师巨著
作者将音乐置于“大文化”背景中,用独特的诠释性批评和富于感召力的文字考察了音乐如何参与、改变和塑造西方文化面貌的历史进程。此书被公认是美国音乐学走向成熟的里程碑著作。六十年来,该书不仅已成为音乐史学领域的大师级经典论著,而且也被证明对文化史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就单个学者所著的单卷本音乐通史而论,在体现史家的“才、学、识”方面堪与本书比肩的同类书寥寥无几。该书中译本亦获得国内翻译界一致好评。
在本书中,作者所展示的不是一个专门家细致周密的考据钩稽,而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最高水平的综合家在把握时代精神脉搏上的独到功力,在全方位联系各种人文、艺术、精神现象时的雄才大略,在洞察音乐风格和理解音乐思维上的内行眼光,以及表述文风上的华美修辞。

目录 中译者序001 引言001 第一章 古希腊001 音乐在美的圣殿中/001 神话时期与荷马时期的音乐/002 诗、歌与器乐/006 “悲剧从音乐精神中诞生”/011 音乐社会学概观/014 音乐科学/018 古代音乐的最后阶段/019 第二章 拜占庭022 东部基督教的音乐/022 古希腊音乐与拜占庭音乐的比较/026 拜占庭教堂音乐与圣诗/028 第三章 罗马032 第四章 基督教早期教父时期039 “中世纪”对“文艺复兴”/039 基督教教会音乐的问题/041 基督教礼仪音乐的渊源和组成要素/044 崇拜仪式的组织结构•世俗音乐•基督教会的抵抗/053 基督教祭礼音乐的神学、哲学和科学基础/058 第五章 格里高利艺术与它的影响范围065 格里高利大教皇/065 不列颠的罗马圣咏/069 卡洛林帝国的罗马圣咏•凯尔特人的影响/070 格里高利音乐的支系/074 格里高利艺术的衰落/080 罗马风格时期普世神圣艺术中的格里高利圣咏/082 卡洛林时期的世俗音乐/085 音乐的理论、艺术和哲学观念/088 第六章 格里高利艺术的进一步扩散095 戏剧从礼仪中产生/095 抒情诗、戏仿诗文和打诨歌/102 中古抒情诗歌的音乐渊源/105 封建主义及其艺术/107 吟唱诗人/109 骑士抒情艺术的其他方面/113 游吟艺人/116 骑士艺术的衰落/119 普罗旺斯艺术所唤醒的意大利抒情艺术/120 英格兰的吟唱诗人和游吟艺人/124 恋诗歌手/125 第七章 哥特风格131 哥特风格的兴起/131 复调的起源/134 早期复调的形式和手段/136 古艺术/141 罗马式艺术与哥特风格/146 中古的音乐教义与理论/147 基督教会对复调的抵抗/149 法兰西哥特风格对周边文明的影响/152 第八章 新艺术155 中世纪秩序的崩溃/155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间/157 新艺术和古艺术/159 法国的新艺术/162 意大利的新艺术/166 14世纪的音乐实践/168 音乐理论和美学的新趋势/170 14世纪中对音乐的广泛传播和普遍欣赏/173 第九章 文艺复兴178 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178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得到现代研究的确证/183 晚期哥特式音乐的最后体现/184 哥特因素和早期文艺复兴因素的风格调和/186 英格兰的影响/186 勃艮第乐派/190 新哥特风格的兴起/192 佛兰德斯音乐家的迁移•15世纪的意大利音乐•法兰西-佛兰德斯作曲家的崛起/198 16世纪音乐的问题/205 改革与复兴——德国的人文主义•工匠歌手/210 德国艺术中的勃艮第与法兰西-佛兰德斯的影响/215 德国作曲家的解放/215 路德与德国的新教音乐/217 古典“尼德兰”风格及其国际化/222 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音乐/224 威尼斯乐派/228 意大利-佛兰德斯风格/231 复调的最后综合•天主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234 帕莱斯特里那/239 音乐-政治环境的变化/245 乐器和器乐/246 器乐的种类与形式/251 文艺复兴晚期的德国音乐/257 法国文艺复兴的第二阶段/259 胡格诺教派及其音乐/263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班牙及西班牙音乐/266 西班牙-佛兰德斯乐派的合唱作曲家/271 都铎王朝之前的英格兰音乐/275 都铎王朝早期的作曲家/278 英格兰的宗教改革/281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矛盾对音乐的影响/283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和詹姆斯一世时期的乐派/289 声乐/289 器乐/296 文艺复兴的审美原则/299 文艺复兴生活中的音乐/303 人文主义的反响——抒情戏剧的倾向•文艺复兴音乐实践面面观/309 宗教改革运动的后果/315 音乐在大学里/315 新世界中的音乐/317 第十章 巴洛克320 文艺复兴的衰退/320 宗教思想作为早期巴洛克艺术的原动力/322 变化中的艺术理想/326 巴洛克中的浪漫主义——戏剧/332 戏剧与诗歌、音乐的关系/334 音乐戏剧的前身/335 早期的音乐戏剧/338 蒙泰威尔第/344 宗教歌剧•清唱剧•喜歌剧/348 罗马和威尼斯/348 17世纪晚期的意大利歌剧/356 作曲与演绎的新技巧:通奏低音•管弦乐队•键盘乐器/361 器乐的原则与类型•意大利的小提琴乐派/368 “大巴洛克”的时尚——天主教的教堂音乐/372 17世纪早期的西欧/375 新政治哲学对文学艺术的影响•路易十四风格/377 路易十四鼎盛时期的音乐/379 法国思想对歌剧的根本抵抗/385 琉特琴音乐与羽管健琴音乐/387 三十年战争/389 德国的巴洛克音乐/393 德国的早期巴洛克歌剧/405 社会力量的重新组合/408 斯图亚特王室统治下的英格兰——革命与王政复辟/409 其他国家中的巴洛克/419 尼德兰国家/419 西班牙/421 北美/425 第十一章 晚期巴洛克432 专制主义与启蒙运动/432 哲学背景/434 巴洛克的音乐思想/436 气质与感情类型说/436 理性主义•反理性主义•象征主义/442 世俗主义:晚期巴洛克的主导精神/446 晚期巴洛克的歌剧/448 那不勒斯乐派/453 意大利歌剧在德国/461 意大利歌剧在英国/464 晚期巴洛克的天主教教堂音乐/468 新教北方的宗教思想和音乐思想/472 教堂音乐与歌剧的和睦关系/478 晚期巴洛克的器乐/484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491 合唱作品/497 器乐作品/505 晚期巴洛克的英国音乐/516 亨德尔/520 清唱剧/523 巴赫与亨德尔/527 第十二章 洛可可—华丽风格—情感风格530 路易十四统治后的时期/530 三个国王的戏剧/531 洛可可从解体的巴罗克中兴起/533 法国洛可可的音乐/536 拉莫/542 卢梭•谐歌剧论战•法国喜歌剧/547 正歌剧与抒情悲剧的新面貌/552 开明专制/566 启蒙运动的理想及其对文学的影响/568 音乐与启蒙运动——柏林乐派/572 歌剧与歌唱剧/577 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的关系/582 前古典交响曲的先驱/589 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594 奏鸣曲-交响曲的组和成分/596 意大利乐派和奥地利乐派/601 曼海姆乐派/606 前古典交响曲的进一步构成/609 前古典的室内乐/612 第十三章 古典时期615 古典思想的回归/615 文艺学术中的古典倾向/617 海顿/623 早期作品/625 晚期作品/629 莫扎特/638 器乐作品/650 古典时期的戏剧与歌剧/656 莫扎特的意大利歌剧/660 莫扎特与歌唱剧/667 莫扎特的歌剧观念/675 第十四章 18世纪音乐的边缘及其实践678 西班牙/678 英国/682 美国/690 18世纪的声乐观念/697 新教的教堂音乐/702 天主教的教堂音乐/704 18世纪的音乐实践•管弦乐队的建设作用•演绎艺术/710 18世纪音乐的社会学概观/718 音乐评论与历史编纂/724 启蒙运动希图创造民众艺术宣告失败/730 第十五章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交汇732 古典主义对浪漫主义/732 德国的浪漫主义运动/738 文学中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及其在音乐中的对应/743 贝多芬/747 生平/753 早期作品/757 晚期作品/764 贝多芬风格/768 舒伯特/773 革命时期、督政府时期和帝国时期的法国歌剧/784 德国的早期浪漫主义歌剧/791 第十六章 浪漫主义799 浪漫主义概观/799 门德尔松•舒曼•肖邦/808 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批评/817 大歌剧/826 意大利歌剧/835 德国歌剧/840 第十七章 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845 现实主义作为人生哲学/845 探寻包容一切的整体艺术/848 教堂音乐和交响-戏剧的新倾向/857 柏辽兹/863 李斯特/868 瓦格纳/879 整体艺术品/889 第十八章 反潮流901 勃拉姆斯/901 比才/911 威尔第/915 第十九章 19世纪音乐的边缘及其实践923 德国/923 法国/930 英国/936 美国/940 音乐中的民族主义/945 俄罗斯/950 波希米亚/962 斯堪的那维亚/964 19世纪的音乐实践/967 19世纪的音乐思想——理论•美学•哲学•科学/979 音乐评论/985 音乐学/991 第二十章 通往现代之路997 调性的新概念/997 器乐/999 歌剧/1006 舞蹈音乐与轻歌剧/1009 教堂音乐/1013 歌曲/1018 世纪最后的风格综合——印象主义/1021 音乐中的印象主义/1024 “西方的衰落?”/1031 索引

《古典风格: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作者: 查尔斯·罗森
页数: 712 / 7卷18章

西方学界已有共识,查尔斯•罗森的《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一书是近五十年以来公认的影响力、引用率方面“无有比肩者”的西方经典音乐论著——没有之一(至少在英语世界)。此书于1971年出版,翌年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迄今仍是 获得此项殊荣的唯一音乐书籍,其在音乐书中的“塔尖”地位俨然不可撼动。
本书分为八个部分(中译本分“八卷”)的总体布局,前两卷是对18世纪音乐语言和古典风格的概貌总览,为后面更为具体的作品分析和批评提供背景和前提。中间五卷,分别对古典风格最有代表性的体裁和作品进行鞭辟入里的点评和剖析——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交响曲、钢琴三重奏,莫扎特的协奏曲、弦乐五重奏、喜歌剧,贝多芬的代表性钢琴作品和他最突出的风格语言特征,以及古典时期的其他音乐体裁如严肃歌剧和教堂音乐等。最后的“尾语”点明古典风格原则在舒曼创作中的瓦解和在舒伯特作品中短暂的回光返照。
◎ 此版《古典风格》新增杨燕迪教授的导读一篇,供读者进一步认识作者深刻的音乐思想和洞见。
◎ 本书获新京报2014年度艺术类好书。
◎ 本书获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
◎ 本书是近五十年以来公认的影响力、引用率方面“无有比肩者”的西方经典音乐论著——没有之一(至少在英语世界)。

《新编世界名曲欣赏》

作者: 杨民望
页数: 1297

《新编世界名曲欣赏(精)》中所选的曲目,大部分是国内外交响音乐会上较常演奏的,全书共介绍德国、奥地利、法国、意大利、英国、美国、西班牙、瑞士、比利时、俄罗斯一苏联、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挪威和芬兰等十六个国家八十二位作曲家三百五十多部作品。每个国家的作曲家的先后次序是按出生年月编排的,这样可以使读者较有系统地通过具体的交响音乐作品,去了解一个国家的交响音乐发展过程,并可窥见关于传统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新编世界名曲欣赏(精)》附有大量乐曲主题,这对分析作品或欣赏音乐都有直接的帮助。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作者: 广超法师 讲述
页数: 191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简称《百法》,是世亲菩萨在世间的森罗万法中取出一百种法,以唯识观点分成五类,认为这一百种法是万法的总纲,所以又称为“五位百法”。我个人认为,《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是大乘法相的精髓,加上一些唯识见解的著作。其实本论中只有两种法是唯识宗的法相,那就是“阿赖耶识”和“末那识”;在佛学思想上,五位中的“所现影故”是唯识思想;除此之外,其余的法皆出现在各大小乘部派的法相里,只是大乘的五位分类比小乘部派的分类来得正确。

《大乘五蕴论讲记》

作者: 世亲菩萨造 智敏上师讲述 页数: 468

《大乘五蕴论》世亲菩萨造,唐·玄奘大师译,大乘光等笔受。又名《五蕴论》、《依名释义论》、《粗释体义论》。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本书依大乘瑜伽行派的教说,简要阐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三科。为法相宗的重要入门书之一。
本论首列五蕴名目:(1)色蕴,(2)受蕴,(3)想蕴,(4)行蕴,(5)识蕴。其次由于小乘萨婆多部将五位七十五法中的有为七十二法分类成五蕴,因此本书也将大乘五位百法中的有为九十四法分类为五蕴。其中,色蕴指五根、五境、无表色,受蕴是受心所,想蕴是想心所,行蕴是除受想心所之外的一切心法及不相应行法等六十七法,识蕴是阿赖耶等八识。其次依十二处、十八界,分类为五位百法。
注释有安慧《五蕴论分别疏》,及唐·地婆诃罗所译的《大乘广五蕴论》。此外,有德光《五蕴论注》及A. Sahirtsalag《五蕴疏》等书。今仅存藏译本。

《成唯识论直解》

作者: 林国良
页数: 804

《成唯识论直解》还在附录中收录了《大乘百法明门论》和《唯识三十颂》的直解。前者有助于初学者了解唯识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后者有助于掌握《成唯识论》的纲要。

《俱舍论颂疏集注》

《俱舍論頌疏集註》是敏公上师爲講研《俱舍論頌疏》而採擷諸古德先賢著疏而成的注釋本。
《俱舍論》是根本性的佛學論典之一,具有內容廣博、觀點權威、結構巧妙等特點,自成文之日起,便成為學修佛法的重要所依。《俱舍論》傳入中國,便極受重視,一度研習成風。至唐代玄奘大師再譯《俱舍論》,同時翻譯《大毗婆沙論》及發智六足等諸多阿毗達摩系論典,《俱舍論》的講學也進入鼎盛時期,并普及廣泛。此時形成的相關論著,最早有俱舍三大家的著述,但文繁義廣,其後圓暉法師為引導初學者而撰成《俱舍論頌疏》,之後又有研究《頌疏》而成的《暉鈔》《麟記》等,皆為研學《俱舍論》的重要著述。其中《俱舍論頌疏》因專為契合初學之機而作,且與俱舍本頌及本論結合緊密,又結構清晰、文約義豐,一度成為學習《俱舍論》的不二之選。
敏公上師在五台山時便開始學習并宣講俱舍,其後五十多年,始終將《俱舍論》作為弘法重點,至今已影響深遠。《俱舍論頌疏》也是敏公上師講法時使用的主要教材,《俱舍論頌疏集註》便是上師爲方便講學而采錄諸多論著所成的《頌疏》注本。須知《頌疏》雖契初學,但文屬古文,現代人讀之不易,且即便相對簡化,也有三十卷之量,頭緒紛繁,又即使有三十卷文,也難將各種義理闡發清晰,有此注本輔學,便可得極大助力,俱舍講學之門檻也大為降低,實為現代學人之幸。

《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 玛欣德尊者

“阿毗达摩”的意思是殊胜的法、上等的法,但这并不等于说“阿毗达摩”所讲的东西比佛陀在经藏里讲的法更殊胜、更上等,而是说“阿毗达摩”用一种严密、系统的方法来分析和组织诸法。法还是法,只不过阿毗达摩对诸法进行归纳、统合而已。此《阿毗达摩讲要》系列共分为上、中、下三集,分别是根据笔者在“新加坡帕奥禅修中心”(PAMC)所作的三期“阿毗达摩讲座”录音整理而成的。《上集》讨论的主要是概念法、色法和心所法;《中集》讨论的是心法、心路和世间;《下集》讨论的是业、离心路、缘起、涅槃和止观。整个课程紧扣着佛陀所开示的教法核心——四圣谛——展开。

《清净道论》

作者: 觉音
译者: 叶均
页数: 750 / 23品

简介 「清净道论」是南传佛教典籍中最受后人重视的佛书,也是南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论师--觉音的划时代钜着。

这部书的重要性,可以从下列国际学者的文字中看出端倪。

※爱德华.孔滋:「(清净道论)是人类心灵上最伟大的经典作品之一。如果我流浪到荒岛时只容许携带一本书的话,这部书将是我所要选择的。」 (The Western Contribution to Buddhism, p. 74.)

※水野弘元:「清净道论是一部汇集南方上座部教理最详尽、最适当的论书。要瞭解南方上座部的教理,本书是非读不可的。」(「南传大藏经」(62)册卷首解题)。

※早岛镜正:「清净道论是南方巴利佛教中被推尊为最高权威的论书。其百科全书式的内容,可以与有部的大毘婆沙论相匹敌。」(「佛典解题事典」一一※一二二页)

像这样重要的佛典,居然没有被我国古代的译经大德译成中文,乃使我国的各版大藏经都未加收录,这当然是一件不小的缺憾。现在,叶均先生从巴利文中把它翻译出来,为时虽晚,总算弥补了这一不足。

本书以戒定慧三学为纲,作者站在南传上座部的立场,把一个佛教徒如何实践,如何由凡夫而入三学、趋解脱的历程,详细地铺陈出来。在汉译佛典里,虽然有与它类似的「解脱道论」,但是该论文字不易读,内容也远不如本书详细。所以,这部书实可视为现代佛教徒在实践上的最佳参考资料之一。读者千万不要受习俗拘宥、轻率地以其为「小乘法门」而有意忽视。

觉音(Buddha ghosa)所著的『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是综述南传上座部佛教思想的一部最详细、最完整、最著名的作品,是研究南传上座部教理的必读之书。觉音引用了整个南传三藏要点并参考斯里兰卡当时流传的许多古代三藏义疏和史书而写成此论。所以『大史』(Mahaava.msa)称它「为三藏和义疏的精要」;德国的唯里曼.盖格(Wilhelm Geiger)教授也说它「是一部佛教百科全书」,亚洲南方各国的佛教学者都要研究这部名著,其它的世界佛教学者也都很重视研究它。读了此书,可以了解南传佛教的主要教理;也可以看到一些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历史等问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举当时各国的上等布类中有中国的丝绸(Ciinapa.t.ta--支那丝绸),这在经论中是难得见到的资料。这部巴利三藏的代表作,在世界各国有多种文字的译本。

觉音,公元五世纪中叶人,是南传巴利语系佛教的一位杰出学者,他用巴利文写了很多书,对上座部佛教有很大贡献。因为在觉音时代,印度大部分的佛教学者都已采用梵文,巴利文佛教业已衰落,只有斯里兰卡和菩提场的比库依然忠于巴利文。由于觉音的努力,巴利文这一系的佛典古语学才又活跃起来。

根据『大史』记载,觉音出生于北印度菩提场附近的婆罗门族,通吠陀学,晓工巧明,精于辩论。在菩提场一座斯里兰卡人建造的寺院出家,从离婆多(Revata)大长老学习巴利语三藏。受了比库戒后,便为了一部书叫『发智』」(Naa.nodaya)。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他在摩词男(Mahaanaama)王时代(409431)来到斯里兰卡的首都阿耨罗陀补罗(Anuraadhapura),住在大寺(Mahaavihaara),从僧团波罗(Sa’nghapaala)长老学习三藏经典和义疏。在此期间,因为接受僧团波罗的请求,觉音首先撰成著名的『清净道论』。继之,大寺僧众即把所有僧团罗文的三藏注疏都供给他做参考,要他写更多的书。于是觉音便移居根他伽罗寺(Ganthakar vihaara),埋头苦干,长期从事著作,几乎对全部巴利三藏都做了注解。其中有律藏的注释「普悦」(Samantapasaadikaa 善见律毗婆娑):波罗提木叉的注释『析疑』(Kankhaavitara.nii)、长部经注「善吉祥光」(Suma’ngalavilaasinii)、中部经注『破除疑障』(PapanCasudanii)、相应部经注『显扬心义』(SaratthapakaaSinii)、增支部经注『满足希求』(Manorathapura.nii)、小部第一(小诵)第二(经集)注『胜义光明』(ParamatthajOtikaa)、『法聚论』注『殊胜义』(Atthasaalinii)、『分别论』注『迷惑冰消』(Sammohavinodanii)﹑其余五部论注『五论释义』(Pancappakara.natthakathaa)、『本生法』(Jaataka.t.thava.n.manaa)、『法句譬喻』(Dhammapada.t.thakathaa)。后来他又回印度朝礼圣菩提树,不知所终。相传在柬埔寨有一座古寺名觉音寺,是他去世的地方。

觉音写『清净道论』,是严格地按照当时大寺派的思想体系来著述的。其组织的次第和内容,有许多地方与优波底沙(Upatissa)所着的『解脱道论』相似。优波底沙约早于觉音二百余年。本论除了序论和结论外,全书分为二十三品,依照戒、定、慧三大主题次第叙述,即前二品说戒,中间十一品说定,后十品说慧。

前二品,主要是说明怎样持戒,戒的种类,持戒有什么好处,怎样自愿地受持十三头陀支等。就是说如何严格地遵循比库僧团的生活方式。作者在评论持戒的出发点时说:「以爱为出发点,为求生命享受而持戒者为下,为求自己解脱而持戒者为中,为求一切众生解脱而受持的巴拉密戒为上」。可见作者也接受了当时发展中的某些大乘佛教的思想影响。

中间十一品,主要是叙述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定、食厌想、四界差别等四十种定境的修习方法。这些对于怎样去修每一种定,都说得很清楚,有心者可以按照这些方法去实行。

后十品说慧学,是本书最重要部分,集南传佛教论藏的主要内容和七部论以后发展出来的教理。其主要论题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四谛、十二缘起等。这里解释物质方面的色蕴,有二十四种所造色;解释精神方面的识蕴,有八十九心、心识过程中的十四种作用和五十二心所法;解释缘起的各种条件有二十四缘等。这些都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特色。

这部汉文译本的完成,其经历是曲折的。早在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六年间,我在斯里兰卡从巴利文学者般若难陀(Pandit P. Pannananda)专研『清净道论』时,即将每日所学的论文译为汉文。其汉译手稿,于一九五七年随身带回国内。后因中国佛学院部分同学需要参考,未经修改便誊印一百部,其中错误甚多。在一次火灾中,所存全部手稿和油印本均被焚毁,化为灰烬。直至一九七八年始从别处找回一部幸存的油印本,方能重新据此而从事校对整理和修改工作,于一九八0年底告成。翻译这部论着,斯国人民认为是交流中斯文化的部分工作,曾在该国『兰卡之光报』上详细地发表过消息。国内一些学者亦重视此事。不过由于个人才疏学浅,在译文上错误之处实所难免,希望读者指正。

目录 清净道论目录 第一 说戒品 第二 说头陀支品 第三 说取业处品 第四 说地遍品 第五 说余遍品 第六 说不净业处品 第七 说六随念品 第八 说随念业处品 第九 说梵住品 第十 说无色品 第十一 说定品 第十二 说神变品 第十三 说神通品 第十四 说蕴品 第十五 说处界品 第十六 说根谛品 第十七 说慧地品 第十八 说见清净品 第十九 说度疑清净品 第二十 说道非道智见清净品 第二十一 说行道智见清净品 第二十二 说智见清净品 第二十三 说修慧的功德品 结论

《印度佛教史》

作者: [日] 平川彰
译者: 庄昆木
页数: 624 / 5章

简介 “学术性的佛教研究”的经典之作

初学者了解印度佛教的完美入门书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学术性的佛教研究”的经典之作,为初学者了解印度佛教的完美入门书,亦为广大佛学研习者和爱好人士的必备指南。

◎ 内容简介

《印度佛教史》一书是卓越的日本佛教学者平川彰先生论述印度佛教的通史类著作,内容详尽,叙述简洁,广泛综合东西方印度佛教研究成果。其论理分明,剖析层层深入,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印度佛教的历史概貌,令读者耳目一新。本书是“学术性的佛教研究”的经典之作,为初学者了解印度佛教的完美入门书,亦为广大佛学研习者和爱好人士的必备指南。

◎ 名人推荐

检读这部著作,我们大体可以窥见近百年来国际学术界在“印度佛教”领域内,所注重的是哪些层面,所解决的又有哪些问题。如果我们能再注意每章所附的注释说明,则更能加强我们对印度佛教研究史的认识。作者在通史体裁的运用上,可以说掌握得颇为得心应手。这部书能译介到汉传佛教学术界是值得赞叹的。

——台湾佛光人文社会学院 蓝吉富教授

《印度佛教史》以“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初期大乘佛教”“后期大乘佛教”“密教”等五章,来论述印度佛教源流之生灭,令鉴往知来;并探究佛陀本怀与宗派发展,使本末有序。此书各种议题考名责实,参考资料巨细靡遗,内容条理分明,文笔深入浅出,不仅是学者专家之参考必备,也是初学大众的入门指南。本书是我研究生时期的佛学研究启蒙书,乃至今日身为教授,也常置于案头,以便教学与研究。《印度佛教史》名重国际,是学术界经典之作。

——惠敏法师

目录 序一 平川彰及其《印度佛教史》 序二 鉴往知来,学习佛陀的人间关怀 溯源穷流,发挥菩萨之人本精神 译者序 自序 缩写表 前言 第一章 原始佛教 第二章 部派佛教 第三章 初期大乘佛教 第四章 后期大乘佛教 第五章 秘密佛教 后记 校对者记 索引 出版后记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作者: 吕澂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1979-8
页数: 396 / 9讲

目录 序 第一讲 佛学的初传 第二讲 西域传本佛典的广译 第三讲 般若理论的研究 第四讲 禅数学的重兴 第五讲 关河所传大乘龙树学 第六讲 南北各家师说(上) 第七讲 南北各家师说(下) 第八讲 宗派的兴起及其发展 第九讲 南北宗禅学的流行 余论 附录 四十二章经抄出的年代 安世高 支娄迦谶 支谦 朱士行 竺法护 毗昙的文献源流 谈谈有关初期禅宗思想的几个问题 三论宗 天台宗 慈恩宗 华严宗 禅宗 宋代佛教

《杂阿含经》

页数: 787 / 50卷 1362经

《杂阿含经》五十卷,南朝刘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罗译,系佛陀在世时为比丘、 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等开示四圣谛、八圣道、十二因缘的教授、教诫,为修禅者必习的法门。
  佛陀涅檠后的三个月,大迦叶率领五百阿罗汉在耆阐崛出的毕钵罗窟举行结集,将佛陀近五十年所传播的教法重新梳理一遍,由大迦叶发问,阿难口诵佛陀一生的教法,其中便有《杂阿含经》,此后《杂阿含经》在印度各派中代代传承。
  佛教传入中国后,适值大乘佛教兴起,因没有全面理解阿含经,隋唐时期将之判为小教,致使后来的佛教徒很少重视该经。近代以来,随着国内外对阿含经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其保存了原始佛教的风貌,最能体现佛陀出世的本怀。为了满足佛教学者和佛教徒的需要,我们以高丽藏为底本,参考近现代研究整理成果,重新整理出版。

目录 (上册) 总序 五阴诵第一 卷第一(一――三二) 卷第二(三三――五八) 卷第三(五九――八七) 卷第四(八八――一○二) 卷第五(一○三――一一○) 卷第六(一一一――一三八) 卷第七(一三九――一八七) 六入处诵第二 卷第八(一八八――二二九) 卷第九(二三○――二五五) 卷第十(二五六――二七二) 卷第十一(二七三――二八二) 杂因诵第三 卷第十二(二八三――三○三) 卷第十三(三○四――三四二) 卷第十四(三四三――三六四) 卷第十五(三六五――四○六) 卷第十六(四○七――四五四) 卷第十七(四五五――四八九) (中册) 卷第十八(四九○――五○三) 卷第十九(五○四――五三六) 卷第二十(五三七一―五五八) 卷第二十一(五五九――五七五) 卷第二十二(五七六――六○三) 卷第二十三(六○四) 道品诵第四 卷第二十四(六○五――六三九) 卷第二十五(六四○――六四一) 卷第二十六(六四二――七一一) 卷第二十七(七一二――七四七) 卷第二十八(七四八――七九六) 卷第二十九(七九七――八二九) 卷第三十(八三○――八六九) 卷第三十一(八六一――九○四) 卷第三十二(九○五――九一八) 卷第三十三(九一九――九三九) 卷第三十四(九四○――九六九) (下册) 卷第三十五(九七○――九九二) 卷第三十六(九九三――一○二二) 卷第三十七(一○二三――一○六一) 八众诵第五 卷第三十八(一○六二――一○八○) 卷第三十九(一○八一――一一○三) 卷第四十(一一○四――一一二○) 卷第四十一(一一二一一―一一四四) 卷第四十二(一一四五――一一六三) 卷第四十三(一一六四――一一七七) 卷第四十四(一一七八――一一九七) 卷第四十五(一一九八一―一二二一) 卷第四十六(一二二二――一二四○) 卷第四十七(一二四一――一二六六) 卷第四十八(一二六七――一二九三) 卷第四十九(一二九四――一三二四) 卷第五十(一三二五――一三六二)

《定慧之路》

《禅修次第》

作者: 艾雅·凯玛
页数: 220 / 13

《禅修次第(跟释迦牟尼禅修)》根据西方禅修大师艾雅·凯玛1994年五六月在美国加州为期三周的禅修营讲座整理而成。拥有深厚实修经验的艾雅·凯玛,透过现代语言解说,讲解了两千多年前佛陀如何亲自指导布吒婆楼修行,并说明心识的各种境界。《禅修次第(跟释迦牟尼禅修)》从禅境的九个层次依次讲解,厘清修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对如何禅修,在每个禅定阶段会遇到什么状态,到最后是何种境地等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

目录 导读 依次第修行 前言 1禅修的起点 2守护感官之门 3排除五大障碍 4第一禅境 超越欲望本能 5第二、三禅境 此乐只应天上有 6第四禅境 绝对满足 7第五、六禅境 空间与意识的无限 8第七~第九禅境 从忘我到无我 9佛陀的沉默 10熄灭痛苦之火 11真正的“原罪” 12真正的自我 13禅修的终点 附录 慈心禅练习

  一个纯净到一尘不染的女声仿佛从天国里倾泻而下,仿佛是一双上帝的眼睛怜悯地注视着人类。一声,只一声,芮小丹骤然有一种灵魂之门被撞开的颤栗,又感觉自己像一个失重的物体被一种神秘的引力带到了没有现在、没有未来的时空。这是一种什么声音啊,时而像露珠的呢喃,时而像岩浆的涌动,时而让人幻入远古的星空倾听天女的咒语,时而让人在潮水般恢弘的气势里感受生命的悲壮和雄性的本色,向往豪迈人生……
  天哪,太美了!太让人陶醉了!人原来还可以这样活!灵魂原来还可以这样滋润!

  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是辩证逻辑的障碍,我无意摧残女人,也不想被女人摧残。
  红颜知己自古有之,这还得看男人是不是一杯好酒,自古又有几个男人能把自己酿到淡而又淡的名贵?这不是为之而可为的事,能混就混吧。

  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

  人的法则是,一颗阴暗的心永远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

  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

  这就是圆融世故,不显山不露水,各得其所。可品性这东西,今天缺个角、明天裂道缝,也就离塌陷不远了。

  生存法则很简单,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条线,能是一条线,两者的间距就是生存机会。

  两败俱伤你比他多一口气,你就是赢家。

  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碦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碦。
  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碦。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晚辈个人以为,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晚辈叹服佛法究竟真理真相的辩证思维,如是不可思议。但是,晚辈以为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别于佛教。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是为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成佛,无量寿,极乐。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晚辈以为,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个人解脱,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则佛法的佛教即出离宗教的佛教,成为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慧于纲纪泽于民生,是名普度众生。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务取真经
一生一灭一枯荣
皆有因缘注定

  以后不许说‘累死我了’这句话,只有一种情况可以说,就是你真的快累死了,还剩最后一口气。但是有个条件,说完就得死,不死不行。

  想干成点事就记住两句话,别把别人不当人了,别把自己太当人了。就这点规律而言,天下乌鸦一般黑。

  如果我的能力只能让我穷困潦倒,那穷困潦倒就是我的价值。

  你的知道是自觉,现在是让你觉他。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很多,但多是呈道理和知识存在,不是自觉。道理和知识是没用的,只是有用的一个条件,用才有用。让你觉他什么?觉他的无明,觉他的道理和知识的没用。
  觉他,是有可能更好的谋生,没有谁可以普度众生。很多东西不必当下明白,信息储备也只是有用的一个条件。
  这说明你在接打火机的这一道上已经涅盘了,不思不议了。不可思议一词不是众生道里的对神秘事物的描述,而是如是、本来、就是如此,容不得你思议。也是一种告戒、提示,是告诉你不可以思议,由不得你思议。从数学逻辑上说,一加一等于二,容得了你思议吗?不容,这就告诉你了,一加一等于二是规律,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你只能认识、遵循,不可思议。

  我给你两个建议,一是你不以求职应聘为生,要学位意义不大,应该什么有用学什么,不影响创作、经营,学个十年八年的,就为有个学习环境。

  不管是文化艺术还是生存艺术,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你的前途在哪儿?就在无明众生,众生没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恶,所以你才有价值。觉悟天道,是名开天眼。你需要的就是一双天眼,一双剥离了政治、文化、传统、道德、宗教之分别的眼睛,然后再如实观照政治、文化、传统,把被文化、道德颠倒的真理、真相颠倒过来,随便你怎么写怎么拍都是新意和深度,这就是钱,就是名利、成就、价值,随便你能说的什么。

  你不接近它、不了解它,你怎么知道它值不值600万?你怎么知道它会不会胜诉?你又怎么知道该不该收购?你接近它了没有?看清楚了没有?谈判了没有?

弘一法师

学问类

为善最乐,读书更佳。

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近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己,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功夫。

存养类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身。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刘直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敬守此心,则心安。敛抑其气,则气平。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冰处得力。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义。

陈榕门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平矣。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并集。

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火。若决烈愤激,不但无益,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无成,是谓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

人性褊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乖桀谬戾,可胜言哉?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豀刻当矫之以浑厚。

尹和靖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持躬类

聪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只是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以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行己恭,责躬厚,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择友以求益,改过以全身。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心不妄动,身不妄动,口不妄动,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唐荆川云:须要刻刻检点自家病痛,盖所恶于人许多病痛处,若真知反己,则色色有之也。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

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胡文定公曰: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处方好。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来,历试历险。邵康节诗云:好花看到半开时,最为亲切有味。

精细者,无苛察之心,光明者,无浅露之病。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足恭伪态,礼之贼也。苛察歧疑,智之贼也。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敦品类

敦诗书,尚气节,慎取与,谨威仪,此惜名也。竞标榜,邀权贵,务矫激,习模棱,此市名也。惜名者,静而休。市名者,躁而拙。辱身丧名,莫不由此。求名适所以坏名,名岂可市哉!

处事类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吕新吾云: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须审势择人。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盖群情多暗于远识,小人不便于私己,群起而坏之,虽有良法,胡成胡久?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福薄。

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夫得力处。

处事大忌急噪,急噪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接物类

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着以心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

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着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戏谑,慎勿形言。结怨仇,招祸害,伤阴鸷,皆由于此。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待人无半毫矫伪欺诈,纵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公生明者,不敝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张梦复云: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又云: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此余数十年阅历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弯早耳。

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林退斋临终,子孙环跪请训。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穷寇不可追也,遁词不可攻也。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先益后损,则恩反为仇,前功尽弃。先松后紧,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宽厚者,毋使人有所恃。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

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厉,责善之大戒也。

吕新吾云: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曲木恶绳,顽石恶攻。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吕新吾云:责善要看其人何如,又当尽长善救失之道。无指摘其所忌,无尽数其所失,无对人,无峭直,无长言,无累言。犯此六戒,虽忠告非善道矣。

又云:论人须带三分浑厚。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盖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余,犹天地含蓄之气也。

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损阴鸷处。

凡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盖人喜则言易入,怒则言难入也。善化人者,心诚色温,气和辞婉;容其所不及,而谅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随事讲说,随时开导。彼乐接引之诚,而喜于所好;感督责之宽,而愧其不材。人非木石,未有不长进者。我若疾恶如仇,彼亦趋死如鹜,虽欲自新而不可得,哀哉!

先哲云: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吕新吾云:论人情,只向薄处求;说人心,只从恶边想。此是私而刻的念头,非长厚之道也。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案此指言人之非者)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精明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

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吕新吾云:世人喜言无好人,此孟浪语也。推原其病,皆从不忠不恕所致,自家便是个不好人,更何暇责备他人乎?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事有急之不白者,缓之或自化,毋急噪以速其戾。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苛刻以益其顽。

己性不可任,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性不可拂,当用顺法调之,其道在一恕字。

临事需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

今人见人敬慢,辙生喜愠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此存心厚薄之人,故人品因之而别。

惠不在大,在乎当厄。怨不在多,在乎伤心。

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刘直斋云: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极有理。盖合者,始也;散者,终也。至于好散,则善其终矣。凡处一事,交一人,无不皆然。

惠吉类

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万类相感,以诚以忠。

《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明镜止水以澄心,泰山乔岳以立身,青天白日以应事,霁月光风以待人。

悖凶类

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

弘一法师癸酉正月在厦门妙释寺讲

  今值旧历新年,请观厦门全市之中,新气象充满,门户贴新春联,人多着新衣,口言恭贺新喜、新年大吉等。我等素信佛法之人,当此万象更新时,亦应一新乃可。我等所谓新者何,亦如常人贴新春联、着新衣等以为新乎?曰:不然。我等所谓新者,乃是改过自新也。但“改过自新”四字范围太广,若欲演讲,不知从何说起。今且就余五十年来修醒改过所实验者,略举数端为诸君言之。

  余于演说之前,有须预陈者,既是以下所引诸书,虽多处于儒书,然实合于佛法。因谈玄说秒修证次第,自以佛书最为详尽。而我等初学之人,持躬敦品、处世接物等法,虽佛书中亦有说者,但儒书所说,尤为明白详尽适于初学。故今多引之,以为吾等学佛法者之一助焉。一下分为总论别示二门。

  总论者即是说明改过之次第:

  一、学。  
  须先多读佛书儒书,详知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倘因佛儒诸书浩如烟海,无力遍读,而亦难于了解者,可以先读《格言联璧》一部。余自儿时,即读此书。归信佛法以后,亦常常翻阅,甚觉其亲切而有味也。此书佛学书局有排印本甚精。

  二、省。 
  既已学矣,即须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动,为善欤,为恶欤?若为恶者,即当痛改。除时时注意改过之外,又于每日临睡时,再将一日所行之事,详细思之。能每日写录日记,尤善。

  三、改。
  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

  别示者,即是分别说明余五十年来改过迁善之事。但其事甚多,不可胜举。今且举十条为常人所不甚注意者,先与诸君言之。《华严经》中皆用十之数目,乃是用十以表示无尽之意。今余说改过之事,仅举十条,亦尔;正以示余之过失甚多,实无尽也。此次讲说时间甚短,每条之中仅略明大意,未能详言,若欲知者,且俟他日面谈耳。

  一、虚心。
  常人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自己有过,更何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今举数例: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曰:“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蘧伯玉为当时之贤人,彼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圣贤尚如此虚心,我等可以贡高自满乎!

  二、慎独。
  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又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

  三、宽厚。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贤处事,惟宽惟厚。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四、吃亏。
  古人云:“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时有贤人某临终,子孙请遗训,贤人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五、寡言。
  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六、不说人过。
  古人云:“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上数语,余常不敢忘。

  七、不文己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我众须知文过乃是最可耻之事。

  八、不覆己过。
  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陈谢,忏悔前愆。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

  九、闻谤不辩。
  古人云:“何以息谤?曰:无辩。”又云:“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余三十年来屡次经验,深信此数语真实不虚。

  十、不嗔。
  嗔习最不易除。古贤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可不畏哉!

  因限于时间,以上所言者殊略,但亦可知改过之大意。最后,余尚有数言,愿为诸君陈者:改过之事,言之似易,行之甚难。故有屡改而屡犯,自己未能强作主宰者,实由无始宿业所致也。务请诸君更须常常持诵阿弥陀佛名号,观世音地藏诸大菩萨名号,至诚至敬,恳切忏悔无始宿业,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议之感应。承佛菩萨慈力加被,业消智朗,则改过自新之事,庶几可以圆满成就,现生优入圣贤之域,命终往生极乐之邦,此可为诸君预贺者也。

  常人于新年时,彼此晤面,皆云恭喜,所以贺其将得名利。余此次于新年时,与诸君晤面,亦云恭喜,所以贺诸君将能真实改过不久将为贤为圣;不久决定往生极乐,速成佛道,分身十方,普能利益一切众生耳。

恐惧死、将吓死、气死——心里杀手立竿见影
健康第四大基石——心理平衡。
心里平衡的作用超过一切保障作用的总和。
健康的老人心胸开阔、性格随和、心地善良,没有人心胸狭窄、脾气暴躁、鼠肚鸡肠、钻牛角尖。
只要你生气着急,可能一分钟动脉就能狭窄 100%,情绪的作用就有这么厉害。

情绪波动致病:打蚊子引起高血压的故事

情绪安定救命:看天安门的故事

暗示的力量:起搏器和假吗啡的故事

精神治疗的力量:抗癌明星的故事

幸福观:教授和“板爷”谁更幸福?

万应灵丹:“养心八珍汤”
“八味药”:
第一味药,慈爱心一片,对世界充满爱心。
第二味药,好肚肠二寸,善良帮助人。
第三味药,正气三分。
第四味药,宽容四钱,宽容比正气要多,人非圣贤,多有不足。
第五味药,孝顺常想,有一个孝顺的子女在身边,是所有老年人最幸福的首要条件。
第六味药,老实适量,看情况适量掌握。
第七味药,奉献不拘,奉献越多越好。
第八味药,回报不求,不求回报。
这八味药在“宽心锅里炒”,文火慢炒不焦不燥,就是慢慢经常思考,还放在“公平钵”里研,精磨细研,越细越好,三思为末,淡泊为引,做事三思而行,还要淡泊宁静;做成菩提子大小,和气汤送下,清风明月,早晚分服,可净化心灵,生华人格,物我两忘,宠辱不惊。

心平衡三个“正确”

坦荡荡三个“既要”
一是要全心全意奉献社会,又要尽情享受健康人生。
二是既要怀殷殷报国志,在事业上力争一流,又要有颗淡淡平常心,在生活上甘于平淡。
三是既要精益求精于专业知识,又要有多姿多彩的休闲爱好。
这样的人的心境和情绪,认知和感觉才能有深度和广度,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常“坦荡荡”,而不“常戚戚”。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忙里有余暇,登高临水觞咏;身无长物,蔬食布衣琴书。

好心态三个“快乐”
第一,助人为乐。
第二,知足常乐。
第三,自得其乐。

幸福家庭三部曲
个人健康是家庭家康的基础,两者香铺相成。
第一步是关于家的——
世上只有家最好,男女老少离不了,
男人没家死得早,女人没家容颜老。
有家看似平淡淡,没家顷刻凄惨惨,
外面世界千般好,不如家里乐逍遥。
第二步是话疗——
说起话疗真有效,防病治病都有效。
一聊双方消误解,二聊大家心情好,
三聊能治血压高,肿瘤、糖尿都有效,
话疗疏解郁闷气,话疗提高抵抗力。
第三部的焦点锁定在辛苦的男人——
男士要想身体好,
下班回家半小跑,
一杯清茶一张报,
夫妻灯前把话唠。

廉洁有益健康,腐败导致死亡
贪官恐惧、后悔、自责、内疚、心怀敌意、坐立不安。他们食不知味,寝不安席,完全是咎由自取。历史告诉人们:玩世不恭者要付出短命的代价。

——总结自:洪昭光《健康忠告》

合理膳食十个字: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
民以食为天,健康第一大基石——合理膳食。

一:一袋牛奶振兴一个民族
每天一袋牛奶。中国人膳食普遍缺钙。缺钙会造成骨痛、龟背和骨折。
正常人每天需要800毫克钙,但伙食里仅有500毫克,而正好一袋牛奶有300毫克钙。
喝牛奶对孩子的身高、体重和智商也有明显影响。
我们应该从一岁开始,终身喝奶,睡前一袋牛奶加上维生素C、B。

二:250克主食使你苗条健康
250克到350克碳水化合物相当于六两至八两的主食,不固定。
调控主食是调控体重和减肥的最好方法。

  1. 饭前喝汤。
  2. 吃饭速度放慢。
  3. 咀嚼,更重要。增加脑血流,预防脑供血不足,老年性痴呆。
  4. 饭量大部分放在早上、中午,可以减轻体重。

三:三分高蛋白 解开外国老太太不老之谜
蛋白一天三至四份,不能多不能少。一份一两瘦肉或者一个鸡蛋或者两两豆腐或者半两黄豆或者二两鱼虾鸡鸭。
蛋白摄入过多,消化不良,影响肠道和肾脏;摄入过少则营养不良。
蛋白以鱼类蛋白最好,鱼减少动脉硬化、冠心病和脑中风。植物蛋白以黄豆蛋白最好,其中天然的雌性激素可减轻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四:四句话延年益寿最有效
“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

  • 有粗有细:粗细粮搭配,一周吃三四次粗粮,如:棒子面、老玉米、红薯。
  • 不甜不咸:一般最理想是一天吃6克左右的盐。中国人吃盐偏多,最好学广东人和上海人,东北和北京人吃盐最多。
  • 三四五顿:不能不吃早餐,否则会造成学习能力下降和多种疾病。尽量少吃多餐,最好一天吃四顿饭甚至五顿饭,总量保持不变。这样可以减少血糖和甘油三酯波动,减少胃负担,预防糖尿病、脂肪肝、高血脂和冠心病。
  • 七八分饱:也叫“低热量膳食”。这对延年益寿极其重要。“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

五:500克蔬菜和水果减少癌症一半以上
预防癌症最好的办法,是新鲜蔬菜和水果。

红:一天一个西红柿
前列腺癌减少45%,尤其男性。
酒越少越好。如果没有病,少量就是健康的朋友,可预防动脉硬化。多量酒是罪魁祸首,罪犯和交通事故50%,疾病25%和酒有关。
红辣椒可以改善情绪,减轻焦虑。

黄:红黄色的蔬菜胡萝卜素多
补充维生素A,可使儿童增强抵抗力,老年人眼睛不发花,视网膜好。含维生素A最多的是胡萝卜、西瓜、红薯、老玉米、南瓜、红辣椒等红黄色蔬菜。

绿:喝茶,尤其是绿茶
喝茶能延年益寿,减少肿瘤,减少动脉硬化。

白: 燕麦粉、燕麦片
燕麦粥不但渐低胆固醇,降甘油三酯,还对糖尿病和减肥特别好。特别是燕麦粥通大便,防止老年人大便干造成的脑血管意外。

黑:黑木耳
黑木耳能降低血黏度。一天5克至10克。

你想健康聪明美丽,你就走路吧
健康的第二大基石——适量运动。
“阳光、空气、水和运动,生命和健康的源泉。”
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人类花了一百万年从猿进化到人,整个身体结构就是为步行设计的。
动脉硬化是可逆的,虽不能彻底消退,但可部分减轻。走路是软化动脉最有效的方法。

怎么步行最好呢?三个字:三、五、七

  • :最好一次三千米三十分钟以上。
  • :一个星期最少运动五次。
  • :适量运动,有氧代谢,运动到你的年龄加心率等于170,根据身体情况适当调整。

不花一分钱的太极拳,比现代化的器械效果好得多
“太极拳好。”其最大的用途是改善神经系统,长期练拳,平衡功能改善,走路绊了不摔跤。

戒烟限酒五一五
戒烟限酒是健康的第三大基石。

  • :不吸,最多 5 支 / 天。
  • : 不喝,酒精最多 15 克 / 天。

知道三个半分钟,少死多少人

  • 醒过来不要马上起床,在床上躺半分钟;
  • 坐起来又坐半分钟;
  • 两条腿下垂在床沿又等半分钟。

睡醒突然一起床,会引发脑缺血和低血压,易造成不必要的猝死、心肌梗塞和脑中风。

带来健康快乐的三个半小时

  • 早上运动半小时。太极拳,跑跑步,不小于三千米,因人而异。
  • 中午睡上半小时,人体生物钟的需要。补充精力;老年人补充睡眠;血压处于低谷,保护心脏。
  • 晚上 6 至 7 时慢步行走半小时,可减少心肌梗塞、高血压发病率。

避免两个三联征:

  • 寒冷、劳累、清晨”时高血压、心血管病发病率最高。清晨心率和血流速度最慢,血液最粘稠,而早晨活动又最匆忙紧张,血管收缩,寒冷又会加剧这种情况,所以很容易发生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猝死事件。冬天来寒流或下雪之时,第二天早上尤需注意。
  • 饱餐、饮酒、兴奋(激动)”易造成心肌梗塞,心律失常。

生活起居四注意
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才能够健康。尤其高血压老年人,要注意四点:

  • 定时作息——生活有规律,按时起床、进食、活动、学习和就寝。
  • 适应自然——人体应适应自然界变化。穿衣及时增减,住房阳光充足、防潮防湿、空气流通,易种花草树木。
  • 注意清洁卫生——良好的卫生习惯。“黎明即起,洒扫庭院,勤于沐浴”
  • 戒除不良习惯——高血压病人应戒酒,避免酗酒和暴饮暴食等。

节制性欲,性生活次数根据个人生理状况和特点而定,中年以后可数周一次,甚至数月一次。

老人防意外六不要

  1. 不要做猛烈转头运动。转头三不宜:不宜过快;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动作幅度不宜过大。猛烈过长的转头可能会使颈动脉受压扭曲导致急性脑缺血。
  2. 不要烫澡。烫澡会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充,导致心脑等重要脏器供血相对不足。
  3. 不要喝冰镇饮料。心脏背后是食道,底部是胃,大量冰镇饮料会诱冠状动脉痉挛。
  4. 不要饱餐和酗酒。老年人心脏储备功能刚刚满足平时需要,经不起外来的负荷。
  5. 不要空腹跑步。不仅会增加心脏和肝脏负担,而且极易引发心律不齐,导致猝死。
  6. 不要蹲便。血压骤升导致脑溢血,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和心律失常。

  观念方法得当,人应该活到120岁
  按照生物学原理,人应该活到120岁,但提前得病、提前残废、提前死亡成为当今社会普遍现象。

  病多不是因为钱多,而是因为缺乏自我保健知识和意识
  美国白人跟黑人相比,白人钱多,物质生活好,但是白人高血压、冠心病、肿瘤明显比黑人要少,寿命要更长。美国白领人白领人地位高、收入也高,可是他们各种疾病远远低于蓝领人,寿命也长。

  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如果采取预防措施,死亡人数能减少一半。”如果你得了冠心病,你要知道避免着急,突然用力。尽早接受健康教育,了解疾病常识,就可以避免疾病的突发。

  昂贵的高科技医疗手段,远远不如廉价的预防来的好
  每天坚持吃预防药,能减少很多意外,而高科技的医疗不可能让我们恢复到没病的状态,而且价格昂贵,只为少数人服务。

  健康人应该比病人得到更多的社会关心。
  一个美国公司开会,老板说今天开会给65岁退下来这十年当中不得病的人发奖,一人发一件T恤,一个网球拍,还有一个信封,里面装一张支票,是象征性的少量奖金。鼓励员工运动,员工不生病就等于创造了财富。在我们这,健康反而没有人关心,你病得越重,越有人看。
我们的观念要从治病转到预防上。

  当倒霉的兔子还是幸运的鸭子,有时是上帝安排的。
  得病有两个原因,一个叫内因,一个叫外因。
内因是一种遗传和倾向。有的人生来高血压,有的人一吃肥肉胆固醇就高,有的人天天吃肥肉却没事。
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影响着他们的健康。
基因不同,表面看起来差不多的人,实际上千差万别,这决定了你一生的保健方式。

  健康面前人人平等,谁违背规律谁倒霉,谁顺应谁健康
  内因在慢性疾病中的作用只占 20%,所以健康的钥匙在自己的手里——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遵循健康规律,一生平安;违背健康规律,肯定碰得头破血流。不以财富地位而有所变化。

  腰带越长,寿命越短
  肥胖是衰老的象征,如果腹部肥胖,那就是疾病的象征。
肥胖分两种类型:苹果型,多为男性,肚子大,脂肪集中在腹部内脏,也称内脏型肥胖。鸭梨型,女性常为此类,肚子不大,臀部和大腿粗,脂肪在外周,也叫外周型肥胖。
内脏型肥胖与多种疾病高度相关,外周型较安全。
最科学的减肥方法应该是合理膳食和适当运动。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医生是帮助本能的。”我们的身体有强大的再生能力,保持好的状态,才能拥有强大的抵抗力。
  最好的药物是时间。疾病越早治疗、发现越好。而时间又是心灵的安慰剂。
  最好的心情是宁静
  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不胖也不瘦,胆固醇不高也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