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叫心境,第二种叫激情,第三种叫应激反应。
心境是平静而持久的一种情绪状态,激情是强烈的、爆发性的、短促的情绪状态,比如愤怒、强烈的开心。怎样把这种短促失控的激情反应转化为一种平静而持久的心境?
情绪稳定是强者的基本素质,对健康有利,对教育孩子有利。
胸有积累,而面若平湖者,可拜上将军。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高级的人物不会轻易的显露自己的情绪,在他的脸上看不到太多情绪的波动。我就感觉到大地都在颤抖的那种,这种雷霆之怒让我一个局外人都感到恐惧,在他推开门的一瞬间,我看到的是一个涂色般慈祥、涂色般降临的一个状态。你怎么能这么自如的切换自己的情绪呢?他说很简单,我的情绪根本就没有发生,大发雷霆的时候,我的内心其实是没有波澜的,我的目的是扫视全场的每一个人,到底谁胆怯了?谁心里不服?我是一目了然。一个真正的强者,他的情绪并不是完全不表露的,而是他能够灵活的转换心境和激情的,这两种情绪,当他需要大发雷霆的时候,他会展现出雷霆之怒,但他的目的是为了震慑对方,当他开怀大笑的时候,他的目的是为了提振团队士气、感染对方,但他的内心也是没有波澜的,他的情绪还是没有发生。对于一名已经开悟的人来说,情绪只是一个工具。情绪只会影响判断对解决问题丝毫无益,只有稳如泰山,才能让大脑飞速的运转,思考出有效的对策,每临大事,有静气。
医学上都已经证明,就是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度的紧张、焦虑、还有悲伤的状态下,他身体的各项机能免疫力是会下降的。
一个家长对孩子最大的馈赠不是良好的经济条件,不是良好的教育条件,也不是父母的高学历,而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平和稳定的家庭环境。父母双方情绪稳定是对孩子成长最大的一种帮助,他的安全感不会缺失,他的内心会相对比较强大。但是我看到了那个孩子的眼神儿,透露着一种无助胆怯,就是他在看我的时候,他是低着头,抬着眼睛看我的,一个三四岁大的孩子,应该是对外界充满好奇、充满期待的,而不是眼神里满是恐惧。
情绪为什么产生?情绪分为坏情绪和好情绪,所有的情绪都是源自现实,结果和内心期望所产生的偏差。当结果比期望差的时候,我们会产生坏情绪,当结果比期望好的时候,我们会产生好情绪,因为你的期望不同,导致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孩子考第五名的这个结果并没有改变,但是家长的情绪因为期待的不同而改变了。所以他的精神上就出现了一点问题,经常在街上没事找事骂别人,哎,这个时候你前几天郁闷的情绪是不是一下子就消失了?反而对这个人产生了一丝丝的同情。这个人骂自己的结果并没有改变,但是因为你对这个人的期待改变了,你的情绪出现了变化。
那么掌控情绪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让情绪不发生,从源头上杜绝。当然在我们没有完全做到之前,当情绪已经发生了,我们要想办法把它排解、疏导出去,比如说找朋友倾诉,找朋友喝酒,去进行一场旅行,去进行一场瘟畅流离的游戏,不要闷在心里,闷在心里也是不好的。我们很难改变一个事儿的结果,但是可以改变对一个事或者人的期待。比如说我们的孩子,大部分孩子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我们对他的希望就是能够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然后一生平平稳稳的,平平安安的就好了。在我们小的时候,无论在学校里还是在电视里,都会接受到很多关于孝道的教育,歌颂父爱,歌颂母爱,但是当我们长大以后呢,会逐渐的发现父母的平凡和普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很多人对父母的信仰逐渐崩塌了,关系也就日趋恶化,父爱和母爱,仅仅是一种本能,如果没有这一本能,那么这一物种可能早就灭绝了,我们没有必要刻意解读父爱和母爱的伟大,我们孝敬他们。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伟大,而是因为他们对我们有养育之恩,包容父母的缺点,而不是用圣人的标准去看待他们。如果我们把自己身边的朋友各个想象的非常的讲义气、义薄云天,那么我们很可能会受到伤害。因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降低对事儿的期待,在一件事儿没有发生之前,把它的结果想的平常一点,甚至是差一点。ABC理论,人不是因为事情而困扰,而是被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A代表事件,B代表我们对事件的看法,C代表我们最终产生的感受,我们只需要改变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期待。我们对一件事的看法通常是一个局部的,而不是全貌,当我们逐渐提高了自己的认知,能够看到这件事的全貌以后,我们的情绪就会往好的方向。不要对生活中一些我们看似不好的事情太过纠结,两三年以后再回过头去看,当时的我是多么的幼稚,因为认知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件事情的全貌。认知 => 看法 => 期待。修炼到更高级别的人,对万事万物不再抱有任何期待。因为他们已经深刻的认知了人性生活中无论发生了多么离谱的事,他们都不会感到震惊和奇怪。遇到事情时,他们不再从情绪的角度出发,而是先冷静的思考究竟怎样做,才能对自己更有利。